日前,清华大学面向全校社会实践支队开展评奖评优,共评选出2支最佳社会实践奖支队、20支金奖支队、40支银奖支队和60支铜奖支队。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东济宁实践支队脱颖而出,被评为“最佳社会实践支队”。
清华大学对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东济宁支队骨干成员进行了专访,现予以转载。一起听听他们在助力济宁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故事和经历。
支队介绍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济宁站,以“一站多点”的模式同时服务泗水和微山两地。济宁支队自2020年成立以来,连续两年蝉联社会实践校级金奖,并获得本年度校“最佳社会实践奖”。今年暑期,济宁支队联合武汉大学、青科大、山科大等高校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在碰撞交融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联合山东省微公益,长效开展乡村公益课堂活动,为乡村留守儿童开展科普、通识教育。联合清华齐鲁文化交流协会,与学生社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集合清华学子力量,共同筑梦乡村振兴。联合当地退伍军人协会,开展参战老兵慰问和访谈活动,组织支队与协会共同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
01 策划与管理
问题一:济宁支队在乡村振兴各支队中很有特色,一直持续在微山岛和泗水两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队伍。在支队招募阶段,济宁支队是如何考虑其中各院系成员的比例的? 在实践过程中怎样实现有效管理?
济宁支队在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成熟人员招募和管理的模式:在筹备阶段以任务需求为考量进行成员招募,在出行前,我们会先与地方充分沟通,形成任务表与实践时间线,确定成员的任务与分组。
在招募时,首先我们并不十分关注成员的院校背景,而着眼于他们能提供的专业支持。比如在暑假实践中,我们有一支纪录片摄制团队,两名成员都来自大连艺术学院。这所学校的影视编导与设计学科实力强劲,我们与对方院校联系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其次我们探索出的路径是“兴趣主导,协作分工”,让支队成员每人兼任1-2项工作,不以专业背景区分工作内容,而更多以成员的兴趣作主导。
在出行后的管理上,我们设立了职能组与业务组,职能组包括生活顾问,工作督导和宣传助理三个岗位,业务组涵盖了公益服务,教育等与实践任务相关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保障了工作的有序进行与展开。
问题二:本次暑期实践中,济宁支队与多所高校联合开展了实践活动。支队是如何处理实践各阶段与其他高校的关系的?这样的联合实践带来了哪些优势,是否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未来济宁工作站是否会延续并扩大这样的合作关系,有哪些进一步的规划?
济宁协会吸纳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等近13所高校、16个专业的64名协会成员。在宏观上各校战略合作,实际操作中我们对各校成员整合重组,重新打散,避免支队成员因为来路不同抱团成小团体,整合成一股力量。这次尝试被当地十多家媒体报道,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响。
这种模式目前来看还是大有裨益的,减轻了地方政府的接待负担,更多元的一股力量能够减少原来各支队的重复工作,汇聚更多力量。
02 故事与历程
问题三:作为济宁支队的骨干,各位最初参加乡村振兴的动机是什么?后续长期投身到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乡村振兴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沈圳:我在2019年加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最开始参与的是云南的乡村振兴工作。当时我对自己的规划是在校内找到一项公益服务。在2020年左右,我得到济宁也申请了工作站建设的消息,于是回到家乡,支持家乡的建设发展,因此带队进行了第一次实践;在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走访了17个村子,举办了20余场乡村座谈会,开展了8次乡村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长72天。能够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村民和地方对我们的认可与理解;在微山岛,当我们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村里的居民,村委乃至镇委都对我们表示鼓励与认可,县里也更清晰地、正向地认识到我们的存在。
王越:我是通过济宁支队的宣传推送了解到这支支队的。当时我大一刚入学,对乡村振兴有很深的兴趣。报名济宁支队之后,沈圳学长找到我,我于是组织了一支小团队加入济宁支队。
刘平:我是20年暑假第一次参加济宁支队的实践的,当时由于疫情原因在家待了半年,想出去转转,机缘巧合之下就加入了济宁支队。一年多来在济宁支队经历颇丰,对张弘老师的一句话感受颇深:“从抛进来到被黏上去”,从被动式的任务驱动到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服务,我受感召颇深。
问题四:在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有哪些令三位印象深刻的故事发生?
王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对乡村社会的再认识。有一次入户调研采访一位大爷,村里在实施翻新改造,以他的家为分界,街道的半边被翻新成光鲜亮丽的新街,另半边是破败的原貌。一次政策红利,没有让大部分人均等地享受到,反而激起了更多的不满与牢骚。这让我感受到乡村基层工作的困难与复杂。
刘平: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历届支队的踏实与努力。我在济宁支队的同学们身上看到清华人闪光的特质,行胜于言。虽说平时的实践是按部就班的轮替日常,但大家有哭有笑,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中实践,让我很受触动。
沈圳:我印象深刻的是支队实践融洽和谐的欢快日常。在实践中,虽然有压力很大、工作任务很重的时候,但大家总能从生活中挖出一些“梗”,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成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集体。
03 模式与展望
问题五:【本研融合】微山岛支队在本次暑期实践中也与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济宁支队进行了合作。从对接、实践开展到实践后等阶段中,两支支队的融合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创新性的融合是否会为未来带来更多机遇?
两支支队都是在乡村振兴工作站做工作的,如果从零开始成本很高,恰好与济宁支队的任务场景有很高重合度,我们也迅速达成了共识,一起开展实践工作。
在支队工作安排上,开展社会服务,公益事业时本硕博的学生没有多大差异,一并开展实践;主要的分工在形成文字报告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由于科研水平与学术能力不同,本科生同学主要承接素材收集、采访调研的工作,组织、选题和文字工作则交由研究生同学完成。
问题六:【全季度模式】于2021年“五一”期间开展的“五泗集结”活动为泗水支队的暑假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在学期中时间展开、面向全校同学的实践形式在今后是否会延续?其实践内容与后续支队实践、与协会工作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泗集结”“泗懿望巍”等学期中实践是我们探索出的“寒暑假大实践-学期中小实践”模式。支队负责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协会负责开展五一黄金周、十一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的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仅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的格局与限制,形成了“寒暑假大实践-学期中小实践”的全季度社会实践模式。它们承前启后,把全年的实践串联在一起。条件允许的话济宁协会会延续这个模式,学期中的时间还是很长,在我们与乡村作别时,地方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操作上,学期中实践主要依托学校的支持,工作站的支持,地方的支持,保持“四不”:不兴师动众,不大张旗鼓,不打扰村民,不麻烦政府。让地方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五月到地实践完成后,地方政府才通过村民了解到我们完成了工作,切实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接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