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口村位于兖州区北部,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到2014年,村里不仅没有集体积累,还欠外债200多万。群众有意见,曾爆发集体上访事件。这年年末,三十二岁的大学生党员王法义临危受命,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管家口村蝶变画卷也就此徐徐展开。
临危受命 敢于担当
新官上任,王法义靶向直指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他坚信:“共产党人的初衷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倾听群众呼声。”学过临床医学的王法义没料到,理顺一个村的民情政务远比研究人体结构复杂得多。
管口养鸡场是村里最早兴办的一家集体企业,被承包给一户村民经营,可十几年来年年报亏,村民们有怨气,却都敢怒不敢言,因为承包人既是村民小组长,又是本族族长,在他那一亩三分地,撂句话能砸个坑。果然,王法义首次上门沟通,就被硬生生顶了回来,那老族长捣着手指头发威:“你个小熊孩有嘛资格管俺?俺就不听你能咋着?”这件事让王法义认识到,观念不转变、管理模式不改革,永远解决不了具体问题。
2015年,王法义带领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改革管理模式,改分组管理为网格化管理,以胡同为单元,每10户推选一名村民代表,最终推选出38名村民代表参与基层管理。原来惯于家长式粗暴管理的小组长纷纷落选。同时,王法义又提出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将“党务、政务、财务、事务、服务”全面公开,村“两委”实施“透明化”服务,一针一线都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村民们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参与集体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
不久,那个养鸡场承包人悄悄找到村里,要交回养鸡场,原来自村民代表落选后,知道自己犯了众怒。同时,以前的合作伙伴,也都不愿再与他合作,昔日的摇钱树变成了烂山芋。
接下来,王法义又趁热打铁,进行资产清理,提出收回被村民长期占用的坑塘、路边、沟边等地块。涉及利益的村民开始有抵触情绪,但他们折服这届新班子的决策能力,清楚这些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都是为了村民百姓,也就渐渐打消疑虑,陆续交回占用土地。赶巧河堤承包合同到期,王法义将其收回公开招标竞拍,用这笔钱买了4万株树苗,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又提高了村庄绿化面积。到2017年,集体资产总值已超过300万。至此,管口村集体经济终于由负资产破冰上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次飞跃。
匠心筑梦 破茧成蝶
王法义清楚,乡亲们的收入,除了靠那点可怜的土地,再就是外出打工挣个辛苦钱,“辛辛苦苦一整年,钱袋子楞鼓不过眼袋子”。为了乡亲们的钱袋子,原本白净的面皮,如今被打磨成了深棕色,女儿笑他“掉到煤堆里都难挑出来”。但是,他的信念更坚定了,他认准了两条:一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二是最大限度解放劳动力。在支部会上,王法义说:“管口有1800亩土地,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只要我们做好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我们的梦想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王法义召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会议(许恩波 摄)
2017年,由村党支部牵头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春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在股权设计上,村里以集体资产入股占比60%;村民以土地入股占比40%;具体操作上,与砺耕农业合作,共享其农资、技术、销售平台。村民土地流转后,每亩首先可获925元的保底分红。土地流转后公司提前一年支付了村民保底金,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2019年,全村流转土地1300亩,托管500亩。年底,乡亲们一算账,每亩地增收335至600元,还不算二次分红。
不仅如此,村里的劳动力被彻底解放出来,外出务工的可以踏实打拼,居家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在家门口自家公司打工,以往的致富梦如今有了现实版,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共奔小康 责无旁贷
在乡亲们眼里,法义这后生不仅有知识,有能力,有想法、而且想法超前,胆识过人。在2017年土地流转中,涨溢了60亩,王法义一班人在充分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决定利用其规划葡萄园项目,但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人才,怎么办?乡亲们说:“不用担心,法义有法”。
他们说的不错,王法义首先根据项目性质,向上级申请了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又主动与济宁双屹农业开展合作,成功引入社会资本100万,村里以100万加60亩土地入股占比52%,双屹公司投入的100万占比48%,技术上则依靠“外脑”,葡萄园项目一举建成。
由于引种优质品种,加上管理到位,2019年仅葡萄种植一项,就为集体增加收入18.2万,村民分红5万。
王法义在葡萄园指导(广明远 摄)
2020年底,村集体资产已达2000万,春粟农业当年收益400余万,带动村民增收200多万,股东分红70万,村民人均纯收入22000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
2017年以来,王法义作为省、市、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不断受到各级表彰,2020年,又被山东省委授予“担当作为好书记”称号并记二等功。但他却说:“其实,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翻飞的彩蝶从不炫耀自己的翅膀,那却是大地上最灵动的音符。 (文/邵尔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