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党员教育
《风展党旗如画》“基石铸就”系列:马山村的雨
发布日期:2021-07-29 11:49 信息来源:灯塔-济宁党建(组织部)
信息来源:灯塔-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田园风光,如今成了汶上县军屯乡马山村的生动写照。

      十年前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偏辟落后小山村,这几年在马山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苦干实干,科学发展,集体经济、村容村貌和居民生活完全变了样:一栋栋规划统一的民宅,时尚漂亮;村庄间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宽敞的便民服务中心、公园式的休闲广场、花园式的庭院设计,核桃林围绕的精致小村……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全国文明气象。

马山村干净整洁的街道   (张汝兴 摄)

村美美环境,人美美精神。在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护环境、争先创优齐心协力,谁也不甘落后。现在走进马山村,街道干净整洁,路边鲜花芬芳,热闹的文化广场点亮夜色的路灯,一幅幅美丽画卷展现在人人的面前

“俺们村庄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像在梦里一样,这日子才有奔头!”村民梁凤香高兴地说。

之前的马山村家家户户都种几株核桃,却零打碎敲的一直不成规模。经过认真的集体商议和细致的,马山村党支部决定,咱就带领群众种植优良核桃品种,大力发展核桃种植。

“从栽上到结果得五年,还有油核桃,这个老品种,产量低,不好出手,皮厚。”在大家的忧虑声中,村党支部书记韩雨做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开始了有机核桃试种。

祖祖辈辈的庄稼人,最知道自己家乡的地能种什么,勤劳诚恳中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要说种个新作物,种的还不是粮食,这就免不了有人摇头,有人观望了。种地要的是收成,种的是树,还是新品种,这样一来,大家都是心里打一阵子小鼓,最后也就撂下了。

可是,村党支部书记韩雨,却不是这样的人。

“他很倔,种植核桃的时候,他论天长在山上,俺俩个也没少拗气,我说他也不听。” 韩雨妻子张秀英,现在也没忘了当时俩人的争议这个一心要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韩雨,就是这么一股子倔劲,认准的路,对集体对村民有利的事,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马山村核桃林  (张汝兴 摄)

 

    种核桃树,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树种上了要管理、要维护不说,产权物权、经营收益等等一连串的事项该怎么办?

支部、村委会又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最后决定,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经营、共同管理、全村收益的方式,村委会统一把650亩荒山收归集体经营,村集体提取产业收益的1%作为管理费用,99%由村按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进行分配,形成“个人土地入股+集体统管+按比分红”的利益联合机制。一场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硬仗,准时在马山打响了。

如今再看马山村建成香苓核桃基地600亩,种植松柏350亩,核桃盛果期,亩均收入达到2800多元。  

马山村是一个回汉聚居村,297户32户回民过去村里有一些矛盾,或多或少影响制约着集体的发展。于是,马山村建立了“周四说事”工作模式。村党支部邀请村内12名党员担任网格员,其中2名在村里不担任职务的党员,共同作为马山村民事纠纷义务调解员

“这些党员都有较高威信,既有回民也有汉民他们说话有分量,还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极大地减轻了村两委的工作压力。在他们的工作中,也更能体现回汉两族的团结”马山村村主任韩玉法,对这件事最有体会这些网格员最了解街坊邻里的事,办事公道,服务热心,很快就让马山村呈现出一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好苗头。

马山村“周四说事”议事会 (张汝兴 摄)

 

美丽乡村建设中全村有46处危房处于村里规划的道路上,却没人配合拆房村民马军廷还村里意见。韩雨顺水推舟,邀请马军廷参加周四说事议事会。 马军廷说:“房子该扒,可不是这个时间,孩子来了我怎么交代”韩雨和网格员多次给他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村党员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马军廷主动拆除了自家的房屋,其他村民也陆续将房屋拆除,修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村民赵燕生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马山村12个网格员之一,负责一个胡同10户人家的工作。开展“周四说事”以来,他已经连续提议召开了两场会议

村民马二嫂曾是一位典型的空巢老人,老伴去世,孩子不在身边,通过周四说事,大家一致同意拉她加入广场舞队伍让她摆脱孤独村民卢传山,因家门口垃圾经常不及时清理,村民们有意见。他被邀请到村委开会,在大家的开导之下,他知道了自己不好回去就积极改正。类似这样的小会,马山村每周四都会有一场。“群众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把每件事干好,这是我们党员网格员的责任。”赵燕生责无旁贷地这样说。
  “这些网格员都是村里的热心人,说话公道,办事公正,给解决了不少矛盾。”说起村里“周四说事”的网格员,村民张秀梅竖起了大拇指。

马山村回汉民俗馆   (杨伟 摄)

留得住乡愁,马山村建回汉民俗馆,征集老党员日常生活中正能量故事,以及回汉老物件等资料和实物。它们不仅仅承载每一个家庭重要的记忆,见证了马山村的发展用老物件讲述故事,形成属于马山村回汉两族共同的记忆。在这样的新起点,村里又打造了一条“文明乡村示范街”,讲文明成了一种氛围和一种日常,马山村人人向善也就蔚成了新的文明风。(文/孔佑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