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白湖新区石桥镇第一小学的师生们看来,校长陈庆礼是一个“时髦”的人。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网络互动课堂系统,总结出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投身教育事业30多年的他,带领全体教职员工把一所普通乡镇小学打造为全省深化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践行着一名党员投身人民教育事业、躬耕三尺讲台的庄严承诺。
轮流定点 教育均衡补齐“短板”
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但辛店小学的孩子们在临别时那句“陈老师,你啥时候回来?”一直萦绕在陈庆礼的耳旁。他深切地知道,对于乡村地区的莘莘学子们来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将会是他们成长历程中的原动力。而学校下辖的南校区、新闸小学、辛店小学3处定点小学位置偏远,老师不愿去、教育“空心化”现象严重也是现实的问题。
如何解决?2015年秋季开学前,已是石桥镇第一小学校长的陈庆礼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全镇教师一盘棋,按照学科年龄排序,教师轮流定期去定点学校执教,充实最基层的教学力量。会上有人提出:“骨干抽调到定点学校,会不会对总校的教学造成影响?”“我们得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站在对党和全镇义务教育负责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补齐木桶的短板,是提升全镇整体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陈庆礼工作中 (张子飞 摄)
同年秋天,第一批骨干教师被抽调到3个教学点,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此后6年时间里,先后有30余名教师在定点学校锻炼,为广大学子带去最前沿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思维。
互动课堂 “小学校长”成了网络专家
在陈庆礼看来,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实时通讯能力,是实现教育均衡的另一利器。但想要用上这一利器,却要付出高昂的价格——所需的电子屏幕、网络设备、技术维护等费用总价几十万,对于一个乡镇小学来说,如此庞大的开支显然不切实际。
“买不起,我们就自己组装。”陈庆礼的自信,源于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一名研究网络技术多年的“发烧友”。
早在2005年,他就和两位老师一起搭建了石桥镇第一小学的校园网。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陈庆礼又一头扎进了书山文海,他把工作之余的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相关网络技术的研究上。
2016年底,石桥镇第一小学建成了网络互动课堂观摩室和定点小学的互动课堂,第一次“连线”即宣告成功。经过教学实践,陈庆礼总结出了网络互动课堂 “121”应用模式,即“构建了一个全镇校际网络互动课堂系统,实现了两种课堂、打造了一个全镇高效交流平台”。依托校际网络互动课堂,全镇小学教师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同步互动的集体备课和教研,形成了“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反思”的教研过程模式,教学业务能力显著提高。而整个“自主组装”的费用只有十几万元,不到当时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
已是石桥镇第一小学副校长的陈亚军,至今记得第一次上“网络互动课堂”时的情景:通过电子大屏,学校总部与新闸小学实现了同步课堂、共享师资,“通过电子屏幕,把两个班连在了一起,这要求老师具有同时带动两个班级教学节奏的能力。”
如今的石桥镇第一小学,有线、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全部教室实现班班通;网管中心拥有服务器2台,实现校园网自动化办公、web服务、视频点播、FTP资源上传等功能;拥有容纳500人的多媒体报告厅、100人的互动课堂观摩室、2间自动录播教室。2020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
思维导图“时髦校长”引领教学改革
说陈庆礼时髦,是因为他对教学前沿的变化,总是能及时做出反应。
在学校党员活动室内,最引人注意的,是桌上一排排装订整齐的文档。扫过一眼,你会很快发现其中的关键字—思维导图,这是陈庆礼在教学创新方面又一次探索。
陈庆礼召开思维导图会议 (张子飞 摄)
2017年3月底,陈庆礼到济南参加一次数学课堂培训,首次接触到“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在短短3分钟里,参会老师们发散思维、脑洞大开,一场由思维导图引发的“头脑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利用思维导图将逻辑演进和思考过程可视化的特性,陈庆礼在带领教职员工逐步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图两构”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和“思维导图应用的四大体系”。在如今的石桥镇第一小学,思维导图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各个环节,产生了大量汇编成册的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研究课例、师生作品集锦、教学案例、校本课程、随笔论文等科研成果。
作为一名党员,陈庆礼深知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作为石桥镇第一小学的领航人,陈庆礼就像一棵树,深深扎在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上,让学生们沉浸在知识的荫凉中,充分吸收成长养分,结出累累硕果,用青春与奉献放飞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与未来。(文/武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