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这其中,就包括数量庞大的流动党员群体。如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成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邹城市大力实施“红船行动”,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地区,成立在外流动党员党委,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流动党员建功他乡,助力家乡,探索出一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新路径、新模式。
“七一”临近,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邹城在京流动党员党委会议室里,10名流动党员代表聚在一起,为即将到来的“七一”主题系列活动出谋划策。
邹城市在北京流动党员党委副书记田素苓:“我们目前有两处党员活动的阵地,也是为了让党员们能更近的、更方便的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党组织活动。”
为破解流动党员沟通联系难、管理服务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近年来,邹城市大力实施“红船行动”,成立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通过搭载体、建平台,组织流动党员定期开展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灯塔-党建在线”网络平台作用,设立流动党员网上班级,方便党员学习。
邹城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程海:“我们创新打造了‘课堂学、活动学、云端学、回乡学’‘四学’模式,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学习不断档。”
邹城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四级调研员王永文:“我们将在外流动党员党组织作为平台,一是把流动党员和在外能人凝聚起来,强化他们与家乡的联系;二是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培训、就业支持、民生事项办理等帮助和服务,来有效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2016年,邹城市成立驻京流动党委,有了流动党委这个家,党员们不仅有了交流平台,有困难也能第一时间找到党组织。邹城籍在京流动党员傅宪锋,由于长期从事网约车生意,患上了腰间盘突出,工作一时没了着落。
邹城市在北京流动党员党委副书记田素苓:“然后我们就联系了金建出租车公司,就给他解决一个管理岗。”流动党员傅宪锋:“流动党支部就像我们家一样,有啥事都互相帮忙,让我们在外地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目前,邹城市已在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地成立了17个在外流动党员党组织,覆盖流动党员700余名,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问题60余件。
邹城市在北京流动党员党委副书记田素苓:“(流动党委)他就犹如一条红线一样,把我们大家串在一起,聚在一块了。”
随着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带动越来越多的党员回乡参与家乡发展。2021年,依托济南“归雁回引”工作站,在外经商的王常龙回到魏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邹城市张庄镇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常龙:“想着把在外边看到的、发展好的东西,用于建设自己的家乡,自己是一名党员,就是说从心里感觉自己有一种使命,有一种这个担子。”
凭借在外经商的经验和人脉,王常龙看准了大棚香椿种植的商机,带头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资金建设了2个冬暖式大棚,发展香椿种植特色产业,当年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每个村年增加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
邹城市张庄镇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常龙:“带动村民6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我们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
截至目前,以流动党员党组织为平台,邹城市建设“归雁回引”工作站、“人才招引”工作站各8处,回引372名优秀农村人才返乡创业任职,其中,94人进入村“两委”班子,37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邹城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四级调研员王永文:“建好用好在外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搭建有效载体,打造‘邹鲁流动先锋’品牌,全方位做好流动党员‘爱育管用’工作,激发他们在外展担当、归乡有作为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