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聚焦人才服务保障、人才技能提升、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2024年以来培养技能人才1万余名,招引各类青年人才6776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成果显现,人才正成为济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最活跃的因子”。
强化服务保障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
在位于济宁高新区的龙城公馆公寓内,刚入职的毕业生刘敏正满心欢喜地整理行李,准备入住新家。“我觉得整个小区的环境都特别优美,周边的一些设施也都是特别齐全的,无论是购物、就餐还是休闲娱乐,都特别便利,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员工也能感受到温馨和舒适。”龙城公馆租户刘敏说。
为进一步做好人才居住保障,让各类人才尤其是新就业青年人才能够安居高新,济宁高新区针对辖区企业多、引进人才多等特点,进一步放宽住房保障资格门槛,完善申请流程。通过上门服务、政策宣讲和申请流程演示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新入职员工的住房需求。同时,搭建核查平台和智慧保障房管理平台,实现公租房赋码、资格核查、线上配租、日常监管等全链条网上办理。借助公租房APP等线上平台,申请人可以轻松完成申请流程。
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济宁高新区持续强化人才服务,聚焦“悦来”“悦居”“安业”“安心”等板块,着力推动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建设,让广大青年人才来得了留得住。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打造青年人才“悦来”外环境。出台《关于打造蓼河国际英才高地的十条人才新政》等人才政策,在市基础上提高或创新青年人才补贴标准,以政策活力形成引才聚才的“虹吸效应”。持续擦亮“才聚蓼河”人才招引品牌,定期举办硕博开放日、学子看家乡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才聚蓼河”线上线下系列招聘活动,2024年招引各类青年人才5521人,2025年以来新招引各类青年人才1255人。
做好人才优居配套,打造青年人才“悦居”生活圈。聚焦青年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安居保障。围绕“青年乐业”“青年乐创”“青年乐学”“青年乐享”“青年乐居”等五大主题,积极推动“青春之城”系统化建设,2024年以来先后开展青春市集活动、新青年音乐节活动、济宁首届咖啡面包节等30余场主题活动。
强化人才平台支撑,打造青年人才“安业”新生态。充分发挥济宁产业研究院、中科先进院济宁分院等30余家高端研发机构对青年人才招引吸附作用,通过“人才+项目+平台+投资”的模式,累计集聚紧缺青年人才1.5万余人。创新成立济宁海归创新发展协会,积极吸纳会员200余人;新建济宁留创园B区拓展孵化空间3600平方米,招引各类海外青年人才50余人。积极推动博士后工作,累计获批泰丰智能、艾美科健、浩珂科技等1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青年人才“安心”发展地。优化升级“蓼河国际英才赋能中心”,以青年视角审视城市发展,创新推出“高速办”人才服务新模式,积极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最快实现人才业务当天受理、当天办结,让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事业等方面充分享受便利,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优化职称评审壮大专技人才队伍
“之前总担心报名条件卡得严,今天听专家一讲,学历和继续教育的具体要求都弄明白了!”济宁高新区建设工程、交通工程“以考代评”专项培训现场,迪尔集团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韩经理合上记满笔记的本子,脸上难掩轻松。5月14日,来自辖区建筑、交通领域的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齐聚一堂,通过这场“政策+实操”的精准培训,为2025年度职称考试报名吃下“定心丸”。
主讲专家重点围绕学历要求、资历条件、继续教育达标标准等关键指标展开讲解;并通过屏幕实时演示报名系统操作流程,每个步骤都辅以“注意事项”提示。“社保缴纳记录需要提前多久准备?”“跨专业报考需要额外证明吗?”互动答疑环节,参会人员的问题像连珠炮般抛出,专家团队逐一拆解,现场气氛很是热烈。
“现在报名审核不用两头跑了!”培训尾声,工作人员特别介绍的服务优化举措引发热议。据悉,济宁高新区为职称考试报名开通了“线上+线下”全周期服务,不仅设置政策咨询专线、组建申报交流群,安排专职人员实时答疑;更联合建设部门推出“一窗通办”服务窗口,报名人员现场审核只需跑一次,即可完成多部门材料核验。“从政策解读到报名操作,再到后续审核,全程都有保障。”君天建设公司职工王贺立感慨道。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关乎企业长远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对于稳定和发展队伍、调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济宁高新区不断优化职称服务,全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搭建宣传平台,扩大政策知晓范围。充分利用“蓼河国际英才港”网站及公众号,量身打造“职称政策微课堂”专题栏目,常态化普及、宣传职称申报评审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建立专业职称政策宣传队伍,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培训,及时掌握专技人才培养需求,让辖区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掌握政策,用好政策。
优化申报服务,提升职称受理效率。针对《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内容较复杂,专技人才填报易错的问题,梳理专技人员常问问题、易错问题,制作推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填写模板,提升专技人员表格填报一次完成率。设立“人社+建设”一窗通办窗口,建设工程职称考试报名人员只需跑一次,即可完成两部门审核。推出“周六不打烊”、错峰办、预约办、集体代办等办理服务,便捷职称申报业务办理。
落实惠企政策,简化职称申报条件。设立职称服务专员,点对点服务重点企业。开展企业职称申报专题培训,介绍有关惠企政策。全面落实中级职称“绿色通道”、专精特新“举荐制”等政策。2024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共培养技能人才1万余名。
订单培养加速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育
清早开工前,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欣药业”)208塑瓶车间的产线包装工李笑笑正在检查她今天要一起“共事”的生产设备,她熟练地查看药品贴标机的喷印头、传送带有无问题,并将自己看到的情况记录在案。
李笑笑曾就读于济宁高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高新区职业中专”)制药技术应用专业,2018年毕业后加入了辰欣药业,如今已有七年。作为一名药企包装产线的工人,她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了然于心,还对生产线设备有着深入的了解,当设备出现一些不太复杂的运行问题时,她甚至可以撸起袖子亲自检修一下。
“当年在学校里不仅学习了制药技术应用,还有一些机电课程,让我和同学们对电器设备检修有了一定的了解。”李笑笑介绍,她过去在济宁高新区职业中专就读的专业是学校和辰欣药业深度合作的培养项目,学校通过订单式培养,向辰欣药业输送企业所需的人才。
在济宁高新区,像李笑笑这样经由校企合作培养的产线工人,济宁高新区职业中专每年可以输送1200余名,重点支撑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升级,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也深度参与其中。“我们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将我们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效廷介绍,在教学环节,企业方面会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其中,共同开发课程、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同实施生产性实践教学,建设数字化课堂,让学校培训和企业生产可以完全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济宁高新区紧抓《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政策机遇,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宁市“232”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现在高新区每个月都会召开经济分析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往是会上讨论的重点。”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综合处副处长葛全玉介绍,济宁高新区还构建了高新区产教联合体,由管委会副主任任理事长,建立理事会决策机制,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推行“企业下订单、学校出清单、政府给政策”的“三单制”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以来,济宁高新区的这种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合作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5%,毕业生留济率提升至82%,济宁高新区还构建“技能银行”平台,实现18个工种技能学分积累与转换,并与济宁高新区人才政策挂钩;开展“金蓝领”提升计划,与企业联合年培训企业在岗职工3200人次,开发“5G+远程实训”系统覆盖乡镇企业,助力区域劳动者技能迭代。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下一步
济宁高新区
将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新模式
持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来到高新、扎根高新、筑梦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