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如果简单以“帽”取人、拼政策“礼包”、“为引而引”,容易产生“水土不服”、“引而不用”、人才“闲置”等现象发生。因此,在人才引育过程中,需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因需引才,才能汇聚数量更足质量更优人才力量,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举旗定向,锻造党管人才“凝聚力”。坚决围绕党管人才这个“中心轴”,持续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树立人才成长鲜明导向,用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高站位谋篇布局。着力强化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人才科技工作会议,推动业务部门、用人单位、市场资源等在党委领导下,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凝聚产才发展合力。精准化构建体系。聚焦基层产才融合工作面临的服务精准性、政策执行力、环境吸引力等方面突出难题,靶向制定实施人才政策,每年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现政策点位上“梯队全覆盖”、引育留用“环节全覆盖”、就业创业“周期全覆盖”。多维度协同联动。优化提升、高效运转人才科技指挥部,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以县委书记人才项目为示范引领,全面推广实施镇街、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领衔人才项目。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端人才,真正让人才成为推动发展的“最强大脑”。
坚持系统谋划,构造广聚英才“强磁场”。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大人才观,坚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既积极引进“顶天立地”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又大力培育“铺天盖地”的基础人才,打造“群雁齐飞”人才发展格局。引聚“产业英才”。聚焦本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积极举办产业论坛、行业沙龙,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招揽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培养国家级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招引产业高端人才,与院士科学家深度合作,强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建现代人才格局。招引“青年俊才”。常态化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人才夜市”等活动抢引高校毕业生,实施人才编制“蓄水池”计划,延揽急需紧缺青年人才“带编入企”。培育“制造匠才”。与理工职业学院、技师学院积极拓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等模式,实行“以赛促培”,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培育技能人才。突破“行业专才”。实施系列人才工程,全方位选拔、培育名师、名医、文化名家等各行各业专业人才。培树“乡土贤才”。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来抓,举办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活动,打造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养“企业帅才”。组织企业家赴高校参加高端培训,评选“优秀企业家”“明星企业家”,探索建立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形成企业家成长梯队。
坚持筑巢引凤,打造四链融合“新引擎”。积极创建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各类平台载体,持续做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大文章。推动人才平台提能跃级。以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为重点,“一企一策”提供靶向服务,帮助企业建设适配产业创新的平台载体,构建多层次、多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对接大院大所协同创新。优化“全县企业研发需求”“全国重点技术分布”两张图谱,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点对点“结亲戚”,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桥梁。与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工作室、成果转化基地、研发中心。探索市场化招才引智新路径。积极推进与山东省人才发展集团、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稀土研究院等人才科技服务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合作,促进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
坚持人才至上,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始终把“人才满意”作为首要标准,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相结合,让优秀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出台配套人才公寓、人才房票、产业人才引育等专项政策,构建覆盖人才“引、用、育、留”全链条的“1+N”政策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出台人才创新创业的专项政策,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乡村好青年贷、人才贷,建设“湾创邦”创业街区、运河青年创业城。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发放英才卡,常态化开展“问候、问情、问需、问策”活动,建设高标准人才公寓,举办音乐节、电竞大赛、国际马拉松等文体活动,满足人才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