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清白方执密 火印烙腕始传书
——解码宋代政务保密策略
汪亚洲
政务保密是保证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各项事务顺畅运行的重要手段。宋代在处理政务中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密机制,不仅推动政务有效运转,也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严格的涉密人员选拔与管理
宋代在涉密人员的选拔与管理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以确保涉密人员的忠诚度和保密能力。涉密岗位选人用人首先强调德行,核心涉密岗位实行“三代无犯”审查标准。《宋刑统》规定:“充机密房吏者,须三代无刑狱、无商贾、无流徙。”涉密官员必须由两名现任京官联名担保,《吏部条法》规定:举荐涉密人员的官员需签署“同罪切结”,若被举荐者泄密,举荐官员同样要受到处罚。
在文书递夫的筛选上,要求必须“家世清白”,每旬由巡检司复核身份。北宋宣和年间还规定,传送机密文书的铺兵需在耳后刺“密”字,南宋改为腕部烙火印,防止冒名顶替。文书涉密岗位则要进行“三体测试”:“正楷誊录、行书速记、反切密写。”对于军事机要人员,宋代规定必须掌握“字验”系统,如《武经总要》规定,前线机宜官(情报官)需在沙盘上复原“四十字验诗”对应的指令,对军事涉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三省、枢密院等机要部门推行禁谒制度,限制涉密人员的社会交往。《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规定“在京司属非假日不得看谒及接见宾客,非廨宇(官舍)所在者,虽亲戚不得入谒。违者并接见之人各徒二年,职事相干者勿拘”。这种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涉密人员因私人交往而泄露秘密。
同时,宋代政府还为涉密官员提供相关待遇,解决住宿等基本问题,这固然有保密考虑,但也有优待、安抚涉密官员的用意。
严密的文书档案管理
宋代在文书、档案和地图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确保了政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文书保密方面。宋代创设了“军邮制度”,规定重大军情或重大事变必须密封,并在封皮上注明“系机密”或“急速”字样,以确保文书传递的保密性。对于非军事领域的机密文书,如事关宫廷秘闻、灾异、狱案等文书,则要求采取折角重封、两端盖印等保密措施。传输时,文书按紧急程度分为“金字牌急脚递”“银字牌急递”“普通递”三级。重要文书采用“实封”密封,《宋刑统》规定:“应密文书,皆实封,不通押字。”诏书、奏章等需用多层封皮包裹,接缝处加盖官印。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文书在传递过程中被泄露或篡改。
科举考试保密方面。宋代将“糊名”手段制度化,所有试卷的卷头上有关考生个人信息一律“弥封”,以防止作弊。此外,还采取暂时限制涉密官员自由的措施,如采用“锁院制”,将考试相关人员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与外界的联系,防止试题泄露。
档案保密方面。宋代重视档案的集中管理和保护,各级机关需将重要档案逐级上报至中央主管部门,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宋代还开创了架阁库制度,确保了档案的有序存放和查找,为广泛保存文书档案奠定了基础。
地图保密方面。宋代设立枢密院执掌军事,也是军事地图档案的集中保管地。《宋会要·职官六》记载:“(景德四年)七月,诏翰林院遣画工分诣诸路,图上山川形势、地理远近、郡邑、城寨,仍发兵屯戍之数,纳枢密院以备检阅。”宋代还设立职方司,专门负责全国地图的保管与编制。对秘造地图和外国人仿制地图者,都要追究原因,并将地图没收。
完备的政务保密制度
宋代在继承唐代保密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体系完善的保密机构、法规和制度执行措施。
在军事机构上,中央枢密院设机速房、北面房、边机房等,分别掌管边机急速文字、辽金情报和西北边防文书;在地方各路设走马承受司、摆铺系统等,负责各地军情监察和军情速递。在行政机构上,中书省、门下省设立检正五房公事厅、敕令所等,六部中有兵部职方司、户部度支司、刑部检法案等,各自负责本部涉密事务。
宋代还制定了一系列保密法规,这些制度以《宋刑统》为核心,结合敕令、条法、地方条例,形成“以刑威慑、以制约束、以技保障”的三重防护机制,构建起完备的保密法律体系。如以刑威慑,就是对于泄密行为进行严苛惩戒。《宋刑统》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礼部贡举条例》规定:“漏题者绞,知情不告者杖一百。”《市舶司条法》规定:“漏舶货价直者,追赃罚俸。”
同时,宋代还设立了奖励制度,鼓励官员和民众举报泄密行为。对于揭发间谍或举报泄密者,朝廷给予丰厚奖励。如宋仁宗时期对拿获西夏间谍者“赏钱十万”,到康定年间赏钱又增至百万。这种奖励机制的实施,强化了人们的保密意识,确保了政务保密策略的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