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槐街道深耕小区党支部建设,通过强化支部建设、聚力联建共建、推动居民自治,推动小区党支部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强化支部建设,筑牢治理“红色堡垒”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坚持“支部建在小区上”,按照“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原则,成立38个小区党支部,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的工作延伸到小区的每个角落,让党组织在小区治理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二是升级服务阵地。街道9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23处“红帆驿站”全部开门服务,规范小区党支部组织生活,持续深化小区党支部党建指导员制度,推行主题党日“5+N”模式,开展走访困难党员、优秀党员讲堂、过政治生日等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三是选优配强头雁。采取社区两委、网格员“兼任一批”、小区党员“推选一批”、退休干部“派驻一批”的方式,鼓励离退休党员、志愿服务骨干等业主党员进入支部班子。通过居民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选拔567名楼长发挥他们在解决民生诉求和矛盾问题中的“熟人优势”和“骨干作用”。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入户走访行动,摸排收集居民诉求,解决小区环境改善等居民关心的问题。
聚力联建共建,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一是破解物业服务难题。推动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小区党支部牵头成立红色业委会,推动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择优选拔老中青业主党员进入业委会,强化物业管理,带动小区居民共同参与小区管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党组织、获得精准服务,推动街道物业类热线工单同比下降43.36%,连续三年热线工单万人投诉量全区最低。
二是化解矛盾纠纷隐患。聚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区,积极发挥小区党支部桥头堡作用,与街道社区一站式矛调形成合力,用好用实“三官二师一首席”等下沉力量,广泛开展“我和书记拉家常”等活动,充分发挥街道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优势,3个小区网格全区率先成立公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特色调解室3个,累计受理矛盾纠纷579余件,满意率100%,先后4次代表全区圆满迎接省级专项督导调研。
三是优解民生需求短板。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红色合伙人”基层治理效能,辖区党建联建单位深入一线,聚焦急难愁盼,形成了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全市首家社区老年学堂、运河少年宫均在街道落地,惠及小区居民3000余人,社区食堂为周边小区居民提供高品质助餐服务,描绘出“小食堂”服务“大民生”的幸福图景;辖区银行与小区支部联合,开展金融服务和反电诈教育宣传,守好居民“钱袋子”;济宁四和供热有限公司,为小区居民提供高质量供暖服务,让民生持续“升温”。
推动居民自治,实现治理“自我循环”
一是六步协商,明确路径。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民事民理”六步走模式,以小区支部为主体,激活小区业委会效能,广泛带动小区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全生命周期”,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以翰林街社区为试点,小区党支部党员以身作则,争当“治理先锋”,每月开展“先锋引领 共话发展”党员讲堂,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二是四方协同,达成共识。针对辖区基础设施老化、频繁维修引发的物业矛盾,街道大力推广社区指导、业委会主导、物业参与、居民自筹“四方协同”自治模式,加装电动车充电箱400台、监控12部,市政府一宿舍自筹升级了室内管道,解决了困扰居民30多年的心病;全覆盖解决郭家花园小区、都市华彩小区等辖区5处地下车库渗水,推动电梯加装数量全区第一,相关经验被省住建厅推广。
三是三支队伍,优化服务。通过小区志愿者、邻里守望员、红色代办员三支队伍,对小区人员居住情况及外来人员进出情况做到“人熟户明”,帮助社区及时掌握新动态,同时为孤寡老人提供政策宣传和跑腿代办,带动辖区居民累计参与“运河大集”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0余场,打破城市社区邻里之间的陌生壁垒,构建起小区的“熟人社会”,让“家事家办”成为共识,小区居民对社区信任感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