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
曲阜市委组织部
2023年以来,曲阜市立足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优势,创新实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人才建设提升工程,以“人才驱动”探索传统技艺现代应用,打造文化传承高地、人才集聚高地。
一、背景动因
文化为魂,人才为本。文化和旅游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曲阜市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文脉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本土人才、文旅产业优秀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尽完善,文物保护、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等专业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在建强产业、服务发展上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曲阜市立足数千年历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促进旅游消费市场升级、打造文旅集聚区,推动文旅产业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做大做强。
二、做法成效
一是聚焦文旅产业发展,加快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曲阜市将“以文化人”作为出发点,抢抓历史机遇,努力构建开放包容的文化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组建文化旅游“智库共同体”。立足曲阜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拓宽集聚优秀人才渠道,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两创”研究院,聘请20余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旅游规划开发、旅游地理学、区域经济等精通产业发展趋势和商业模式的高层次人才,打造曲阜文化旅游“智库共同体”。通过决策咨询、课题共研等方式,收集产业开发建议、开展文旅融合理论及实践研究,为曲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智力支撑。打造校地文旅合作“新典范”。积极对接高校文化旅游、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开展校地深度合作,组建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礼乐文明研究与传播中心等文化交流传播机构,引进产业急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策划、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向的文旅人才,开展文旅企业纾难解困、古树名木保护调研等活动。同时,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传播方面的作用,与高校建立文化旅游领域教学实践基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联,联合助力文旅企业提质增效、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培育本土文化领域“顶梁柱”。健全分工负责、分类培训、分级管理的本土文化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途径、丰富形式,深入推进专题培训、结对帮带、轮岗交流、观摩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常育常新。依托全国文化名家、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齐鲁文化之星以及济宁文化名家、济宁文化英才工程评选,引进培育一批文化领军人才和业务骨干,不断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
打造全国首个纪实情景沉浸式文化朝圣夜游《久仰曲阜 夜游蓼河》
二是聚焦文化传承保护,着力培育文化传承人才。曲阜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探索“人才+非遗”模式,激活曲阜千年文化基因。建设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模范带头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当好行业排头兵、做好示范者、担当领路人。通过完善非遗传承人才评价管理机制,出台《曲阜市非遗传承行业星级人才分类评价实施细则》,规范做好市级非遗传承人才评价工作。厚植非遗传承人才沃土。培育“非遗工坊”,打造集交流、展示、展演、展销于一体的文化人才研修传习活动平台。将非遗技艺的人才培育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团”,开展“非遗进校园”“剪纸特长班”“席编社团”等活动,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开展互动体验。搭建非遗“才”艺展示平台。探索“非遗+文创+旅游”模式,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景区、进旅游度假区、进旅游特色村,助力非遗人才与旅游产业融合不断加深。成立非遗电商服务中心,打造“山东手造·曲阜有礼”品牌,将非遗体验创新融入研学旅游活动,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文广积极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祭孔大典》与三孔旅游相互融合,常态化开展祭孔仪式展示展演,加强非遗对外交流与宣传展示,大力传播儒家文化,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省级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体验课堂
三是聚焦文旅人才成长,打造过硬工匠人才队伍。作为鲁班故里的曲阜通过搭建平台、以赛育才等途径,讲好“鲁班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坚持以赛育才,增加工匠储备深度。作为工圣鲁班诞生地和工匠精神发源地,曲阜持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文旅产业技能人才队伍,推动工匠人才培育与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的深度融合,积极承办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等重量级技能大赛,连续多年举办覆盖篆刻、酿酒、铅电等多种行业的“圣城工匠杯”系列竞赛,建立赛、展、演、会“四位一体”办赛模式,以“竞”提升技能,以“赛”选拔人才。加强产教融合,建设工匠选育平台。与市职业中专等3家中高等职业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打造济宁市首家“工匠学院”。同时,聚焦古建、文旅、非遗传承等特色产业和电商、快递等新兴产业,以能力贡献为标准试点开展分类评价,对评出的人才纳入人才库动态管理并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加大宣传力度,传承弘扬工匠精神。连续举办19届“鲁班文化节”,持续开展工匠精神与传统文化论坛、工匠精神讲堂以及体验孔子文化、始祖文化等系列活动。同时,广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在曲阜各中小学、幼儿园,设置传统手工艺课程,常态开展木工制作、楷雕制作等富有曲阜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在景区、研学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处开拓研学基地和实践基地,让青少年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和专注执着。
第十九届中国曲阜鲁班文化节开幕
曲阜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以“文化+人才”双轮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一是聚才兴旅,文旅产业新动能全面激活。已有8所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相继落户曲阜,共培育入选文旅领域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齐鲁文化之星12人;智库专家筹备运行的全国首个纪实情景行进式文化夜游项目——“久仰曲阜 夜游蓼河”运营后引起了广大游客的强烈反响。二是以才护文,文化传承根基持续筑牢。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累计开展教学和志愿活动400余场,直接授课学生3000余人;培育32家县级以上非遗工坊,12个非遗文创品牌,让“指尖上的技艺”带动群众致富增收,2024年非遗工坊带动近3000人就业创收,实现营收4亿元。创建《祭孔大典》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名;带动2000余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人才梯队已初步形成,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人才储备更加扎实。三是铸匠强基,技能人才生力军不断建强。2024年以来,曲阜市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组织开展“圣城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16场次,评价高级工以上人才800余人,1人入选齐鲁首席技师。举办工匠学院大讲堂18期,累计培训产业一线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结合曲阜产业发展实际,聚焦古建、导游等行业,首批表彰行业星级人才48人,实现本土人才有为有位。
三、经验启示
第一,建设高端智库是集聚和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的有效平台。智库建设是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好智库资源,通过举办问策会、座谈会等方式,为文化旅游发展把脉问诊,提供决策咨询和战略指导,为全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健全培育体系是建设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齐鲁系列人才等重点人才项目引领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领军人才。通过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机制,探索实施文化旅游领域人才分类评价,着力培育建强文化旅游领域人才骨干中坚力量。
第三,打造培训平台是提升文化旅游人才能力水平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高端智库、对口高校和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工匠学院等培训平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名师授课、考察学习、技能大赛等培训活动,鼓励各类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有效提升本土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