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德教育
《干部教育研究》刊发学院特色经验做法
发布日期:2025-08-07 17:04 信息来源: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信息来源:灯塔-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干部教育研究》(2025第1期)刊发学院院长白占德署名文章《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政德教育》,全面介绍了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等重要论述的特色做法和工作成效,系统阐释了学院坚持“四个突出”、实现“四大目标”,打造一流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的总体工作框架。


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政德教育


道德是立身之本,政德是从政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干部政德建设提出一系列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精华,加强党员干部政德修养,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应有之义。


一、准确把握政德教育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政德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伦理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化解“四个危险”的时代要求,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讲政德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政德建设。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宁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2018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员干部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政德”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为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开展政德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全面理解政德教育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党中央逐步把开展政德教育、加强干部政德建设有关要求写入中央重要文件中。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首次将“开展政德教育,引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纳入其中,并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再次把领导干部讲政德的要求,列入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把政德教育贯穿党内政治生活、教育培训中,修好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2023年9月,中共中央修订发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均将“政德教育”列入党性教育重要内容,这些都为新时代深入推进政德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三)准确把握政德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政德”观的三个层次,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首要的是明大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开展政德教育有着独特优势和教育价值,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政者,正也”等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借鉴。充分挖掘、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运用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和修身立德理念,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系统地加强干部政德教育,讲清楚“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髓要义,对于加强干部政德修养,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政德教育的济宁实践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要用这些重要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好干部。山东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诞生地,拥有曲阜“三孔”、周公庙、邹城孟庙、孟府、嘉祥曾庙、武氏祠等底蕴厚重而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干部政德修养的独特优势。2016年4月,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建成启用,是中组部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中唯一一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干部为政之德”为办学主题的干部学院。近年来,学院深耕齐鲁人文沃土,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切实以独具特色、以文化人的政德教育全力服务“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为推动“两个结合”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落地见效作出更大贡献。 

   (一)突出党性教育定位,不断深化内涵建设 

牢牢把握“姓党”原则,认真落实“两个结合”、文化“两创”重要要求,以儒家文化为重点,加强对齐鲁文化以及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转化应用、创新发展,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上、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在贯彻落实“两个结合”上实现“三个走在前”。一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上走在前。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要求,重点围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风廉政等三大主题,系统设置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为民情怀、实干担当、家教家风、清正廉洁等六大教学板块。挖掘阐发儒家“弘道明志”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干部的理想信念;挖掘阐发儒家“忠信笃敬”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干部的对党忠诚;挖掘阐发儒家“仁政民本”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干部的为民情怀;挖掘阐发儒家“勤勉奉公”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干部的实干担当;挖掘阐发儒家“诗礼传家”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干部的家教家风;挖掘阐发儒家“廉为政本”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干部的清廉本色,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为政之德。二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走在前。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着力推动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大核心观念创新发展,树牢干部五种思想理念。推动“仁”的观念创新发展,引导干部树牢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义”的观念创新发展,引导干部树牢公平正义、公道正派的理念;推动“礼”的观念创新发展,引导干部树牢谦恭有礼、处事有规的理念;推动“智”的观念创新发展,引导干部树牢慎思明智、追求真理的理念;推动“信”的观念创新发展,引导干部树牢诚实守信、真诚可靠的理念。三是在贯彻落实“两个结合”上走在前。聚焦讲准、讲全、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在政德教育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义制胜”的思想精华,讲好习近平强军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民厚生”的思想精华,讲好习近平经济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仁善邻”的思想精华,讲好习近平外交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隆礼重法”的思想精华,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体达用”的思想精华,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以守正创新的政德教育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同时,聚焦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实际,深入阐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深刻内涵,切实在践行“第二个结合”中提升干部“三德”。 

   (二)突出一流学院目标,不断创新办学体系 

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持续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方式、一流的教学格局、一流的教学阵地、一流的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努力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着眼提高专业性,不断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坚持外引和内育相结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建基地、共享师资,建立了以国家“万人计划”专家领衔的特聘教授队伍;打造了一支80余人组成的专职现场教学师资队伍,着眼增强实效性,不断创新一流的教学方式。创新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礼乐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一体教学方式,力求把新时代政德要求讲到干部心坎上、讲进干部头脑中。依托曲阜“三孔”、邹城“两孟”和嘉祥曾庙、武氏祠等传统文化资源,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孔子大学堂等现代文化设施,以及金乡县王杰纪念馆、微山县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红色文化纪念地,打造了30多处现场教学点。2024年,新打造的“走进《诗经》·品味经典”优秀传统文化音乐党课被山东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党员教育优秀党课,并受邀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着眼推进一体化,不断优化一流的教学格局。把学院作为面向全国开展政德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在曲阜、邹城、嘉祥、金乡、汶上、微山等县(市)设立了现场教学基地,形成了系统完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院六基地”教学格局。着眼提升特色化,不断构建一流的教学阵地。充分用好济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有关县级现场教学基地硬件载体,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场教学阵地,不断提高教学培训承载能力,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辅相成的教学矩阵。着眼实施标准化,不断规范一流的教学管理。坚持“五统一六规范”、全方位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三项规范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标准化”纳入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并通过验收,成功创建全国唯一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标准化试点项目,切实以精细化、标准化的教学管理推进严以治院、严以治教、严以治学。 

   (三)突出高端人才支撑,不断引领师资建设 

创新引才育才机制,以实施政德教育“名师工程”为引领,靶向引进全国知名儒学专家,以“三个强化”,着力构筑名师集聚、合作共建的人才高地。强化联系组织,着力打造高端人才联盟。牢牢把握专业性办学原则,坚持以事业感召人才、以人才推动事业,对接全国顶尖儒学专家和优秀青年专家,组建20余名全国顶尖专家组成的高端人才联盟,组建10余名全国优秀青年学者组成的政德教育青年人才联盟。强化培养带动,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创新人才引领机制方法,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常态化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指导咨询,着力创建“名师工作室”,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形成以专家塑强专业、以名师培育教师的浓厚氛围。2024年,举办山东省干部教育培训骨干教师“两个结合”专题培训班。强化共享共建,不断深化人才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引用机制、用活人才政策,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合作,通过共建国家级人才交流合作基地、共享国家级干部学院人才资源、选聘国字号单位人才学术挂职,借力提升政德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四)突出政德品牌打造,不断提升层次影响 

持续强化政德教育方面前沿重磅的理论研究,广泛开展有影响力的交流活动,积极发出政德声音。以承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等重点培训班次为契机,主动加强与高层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常态交流,全力打响政德教育品牌。学院已成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教学研究基地。广泛对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驻澳联络办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团校等涉港涉澳培训机构,2024年,承接了10期香港和澳门的公职人员、青年人才、商会人士等培训班,面向港澳讲好中华文化和孔子家乡故事。澳门青年发展服务中心与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双向挂牌设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承接了“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的300余名高级公务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培训,2024年,承接了巴西劳工党、乌干达政府高级官员研修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三、牢牢坚持办学原则,以独具特色的政德教育夯实干部从政之基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政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政治性、时代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办学原则,结合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新要求,注重传统与时代结合、传承与发展并举,通过政德教育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德教育相适应、与干部需求相协调。 

   (一)坚持政治性,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政德教育各方面全过程 

政治性是干部学院建设的第一属性,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一切教学、科研和办学活动中,坚持干部学院“姓党”原则,坚决把准正确办学方向,确保干部学院的党性教育本色。开展政德教育,要始终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将其作为首课、主课和必修课。特别是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讲清楚”、文化“两创”、“两个结合”和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等重要讲话精神,把学懂弄通做实作为政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坚持及时跟进贯彻落实党中央最新精神,第一时间融入体现到教学内容中,深入贯彻到课程打造、教学点提升、教材编撰等各方面工作中。定期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探究加强干部政德建设的教育路径,对政德教育教学和研究成果把关定向,确保政德教育课程照应现实、常讲常新。 

   (二)坚持时代性,要持续推动文化“两创”成果不断转化为政德教育教学资源 

坚持文化“两创”指导方针,把讲清楚“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髓要义作为课程建设的主线,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政德教育资源,探索阐发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涵新价值,全力服务“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要聚焦“明大德”,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道忠诚”等核心理念,着力讲明对党忠诚的政治标准,引导广大干部深刻认识“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聚焦“守公德”,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政利民”“勤勉奉公”等价值追求,着力讲清为民担当的时代要求,引导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守公德”就是要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聚焦“严私德”,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清正廉洁”等思想精髓,着力讲透律己干净的从政底线,引导广大干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高尚品德的丰富养分,经常在修德正身、清廉无私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三)坚持专业性,要统筹整合人才科研力量强化政德教育能力建设 

注重对教学科研资源的统筹整合,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应用能力。要统筹人才资源,对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组织成立政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或人才联盟,在课程打造、学术研究上提供智力支持。要统筹研究资源,在各级社科规划中争取设立“政德教育”专项,组织师资队伍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研究,提升新时代政德教育研究水平。统筹教师资源,坚持“外引内育”并重,选拔引进一批政治理论强、传统文化素养高的复合型师资,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政德教育师资库”,持续强化高素质师资人才队伍建设。要统筹教材资源,组织研究出版政德教育相关教材或教辅资料,为干部提升政德修养提供有益学习读本。 

   (四)坚持实践性,要着力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政德教育教学体系 

创新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营造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培训氛围,让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品格,在学思践悟中砥砺德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教学要注重融会贯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归纳、提炼,采取专题授课、互动答疑、研讨交流等形式,引导干部更深层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场教学要注重沉浸感悟,依托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设施等开发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系列现场教学点,通过全程导学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连点成线,用一系列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让干部透过布满历史印记的古建筑,近距离观感文化遗存,寻觅历史足迹,在实景实情中领悟为政之德的深刻内涵。体验教学要注重参与互动,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活态再现,通过实际参与拓片制作、活字印刷、经典诵读等体验项目,激活文化记忆。礼乐教学要注重濡染熏陶,精选地方非遗项目和传统曲艺,撷取传统经典故事,自主或协同创作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礼乐剧目,让干部在传统礼乐文化中滋养道德情操、提升政德修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