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有些干部在接受任务时豪言壮语,“保证啃下硬骨头”“年底必达成目标”;面对群众诉求时态度坚决,“这事我包了”“肯定给解决”,可到了实际推进阶段,却频频“打折扣”“搞变通”,要么畏难退缩“绕着走”,要么敷衍应付“走过场”。凡此种种,不仅贻误事业发展、辜负群众期待,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面对新的或复杂任务时,一句“我来办”的担当表态、一句“绝不松劲”的坚定承诺,往往能提振信心、凝聚合力。但倘若把说“硬话”当成“口头禅”或“表演秀”,没有拿出相匹配的硬招实招,这样的“硬话”只会沦为“空话”“套话”,甚至群众口中的“笑话”。久而久之,群众的信任被一点点耗尽,干群间的信任纽带逐渐割裂,心与心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远。
从本质上看,“说硬话、办软事”反映出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担当精神缺失:有的错把说“硬话”当作立人设的手段,想用“漂亮话”博眼球、用“场面话”装样子;有的深知自己干不了、干不好,试图用“狠话”“硬话”避免被问责;有的做事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缺乏责任感。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必须认识到,“硬话”的分量、干部的形象,从来都不是靠嗓门大小、声势高低来衡量,而是要靠实打实的具体行动来支撑。让“硬话”真正铿锵有力,党员、干部既要敢说“硬话”表明决心,更要能办“硬事”兑现承诺。只有把说“硬话”的劲头转化为办“硬事”的行动,把“表决心”的热情投入到解民忧的实践中,才能让话语有分量、工作有实效、群众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