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文章
“尊上”不是“唯上”
发布日期:2025-09-19 15:03 信息来源:组织人事报
信息来源:灯塔-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服从上级管理,遵从上级指挥,是党员、干部基本的政治素质。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对上一味阿谀奉承,唯上是从,揣摩上意,只看领导眼色,不看群众脸色,对下则表现为对群众敷衍了事、指手画脚、不顾群众感受。此等作风,不仅有损党员、干部形象,还会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所谓“尊上”,就是尊重上级指示、领会上级意图、执行上级决议、维护上级权威、向上级报实情,并对上级开展负责任的监督和建议;同时,坚决贯彻执行上级要求,将其转化成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行动自觉。但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认为上级给了自己职位,工作就要做给上级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干部认为只要来自上级的决策都正确,不管是否符合本地实际,就机械教条地执行。这种只唯上、不唯实的做派,不仅背离了党的宗旨,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容易滋生并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

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会有盲目“唯上是从”的表现,既有不担当、怕犯错等主观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上级在干部人事任免方面掌握一定的话语权,群众口碑与实际工作成效却分量不足,这使得部分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揣摩上意”“迎合喜好”上,而非“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上。在这样的逻辑下,“唯上”是趋利避害的现实选择,“唯实”反而成了“冒风险”的行为。此外,上级的官僚主义也引导着下级工作作风,比如写报告要配图、做总结要排版、开会要录屏,造成的结果是,下级把主要精力浪费在“取悦”上级上。

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善作善成的法宝。干部好不好,群众最清楚;工作实不实,成效说了算。破解“唯上是从”的顽疾,要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降低上级主观评价的权重,增加群众满意度、实际工作成效、长期发展贡献等“硬指标”的分量。当干部的权力真正与群众需求、实际工作成效挂钩时,尊上、唯实、为民才能成为工作的核心导向。同时,上级机关也要带头转变作风,少些“层层加码”的指令,多些“雪中送炭”的支持,在规则框架内主动作为,让基层干部回归到干事创业的正确轨道上来。只有上下同欲、内外协同,才能营造“尊上”不“唯上”、“服从”不“盲从”、“唯实”不“唯人”的干事氛围,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