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细微处着眼,从关键处着手,以“小切口”精准发力,以“硬约束”确保成效,从思想引领、问题破解、制度构建、效能提升四个维度,为整治形式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思想引领,锚定减负根本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若干规定》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长期以来,部分干部陷入形式主义泥沼,热衷于“材料政绩”“数字出官”,根源在于政绩观扭曲。《若干规定》通过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让干部深刻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在于为人民谋福祉,而非追求表面的形式与数据。这种思想层面的引领,从根源上扭转了工作导向,使干部从“为了留痕而工作”转变为“为了解决问题而工作”,让真抓实干成为基层工作的主旋律。
精准破题,直击形式主义要害。《若干规定》聚焦“小切口”,对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个击破。针对“文山会海”,明确文件字数、会议时长等量化指标,限制发文数量,避免无意义的层层传达、重复发文,让干部从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冗长的会议中解脱;针对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提出不得将开会发文、拍照留痕作为评判标准,遏制过度留痕、频繁检查的歪风,使考核回归实绩导向。这些精准举措,靶向明确,切中形式主义要害,让基层干部看到实实在在的减负希望。
制度护航,构建长效治理机制。以制度之“硬约束”保障减负之“长久效”,是《若干规定》的核心价值。它将整治形式主义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建立负面清单,明确“不得变相考核”“不得随意借调基层干部”等禁止性条款,让基层干部清楚行为边界;完善监督问责机制,把减负成效纳入考核,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形成有力震慑;优化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减少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现象,从制度层面杜绝形式主义产生的土壤,让减负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赋能提升,释放基层治理活力。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活力。《若干规定》通过减轻干部不必要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了解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当干部不再被形式主义事务缠身,就能将心思放在民生实事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若干规定》也为基层创新提供了空间,鼓励干部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让基层成为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