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文章
警惕“玩梗”毁了公信力
发布日期:2025-09-24 15:41 信息来源:组织人事报
信息来源:灯塔-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部分党员、干部在政务沟通、公开讲话或社交互动中,偶有不当使用网络梗现象:有的在政策解读时用低俗调侃消解政策严肃性,有的在官方平台留言区用“摆烂”“躺平”等消极梗传递负面情绪,有的在工作交流中用歪曲语义的网络梗造成信息误解。党员、干部作为政策执行者、政务服务者,其语言表达不仅代表个人形象,更关联政府公信力与政务工作的专业性,随意使用网络梗,既易损害政务形象的庄重性,也可能让群众对政策传达、服务态度产生误解,亟待引起重视与警惕。

警惕党员、干部不当使用网络梗,首要是认清其对政务工作的潜在危害。一方面,网络梗多带随意性、娱乐性,甚至部分含低俗化、消极化倾向,与政务工作需具备的严谨性、权威性相悖。比如在民生政策宣讲中用“绝绝子”“yyds”等模糊化梗,会弱化政策解读的清晰度;在回应群众诉求时用“栓Q”“大冤种”等调侃式梗,易让群众感受不到政务服务的真诚度。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语言具有示范效应,若在公开场合滥用网络梗,可能误导大众对政务工作的认知,甚至让部分群众觉得政务团队缺乏专业素养,进而削弱对政府工作的信任。

防范党员、干部不当使用网络梗,核心在于强化“政务语言自觉”与身份认知。部分党员、干部使用网络梗,或是出于“贴近群众”的误区,认为用网络梗能拉近距离;或是受网络环境影响,形成“跟风玩梗”的惯性,忽视了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实际上,贴近群众不等于“降低语言格调”,政务沟通的“接地气”,应是用群众听得懂的朴实话语传递政策,而非用无底线的网络梗迎合低俗趣味。党员、干部需清醒认识到,自身语言表达不仅是个人习惯,更是政务形象的“窗口”——在工作场景中,应主动摒弃网络梗,选择规范、庄重且有温度的表达;在政策传达、群众沟通中,应用精准、清晰的语言传递信息,用真诚、务实的态度回应诉求。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与群众心连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