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自知》有言:“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意思是要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规矩”“准绳”原本是具体的测量和绘图工具。传说大禹治水时,左手持“准绳”,右手执“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清代段玉裁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注》中“规”下注:“古规矩二字不分用,犹威仪二字不分用也。凡规巨、威仪有分用者皆互文见意。非圆不必矩、方不必规也。”作为器物的规矩,在古代就远远超越其实体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人伦道德、治国理政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用以指代一切有章可循的规则、法度。《管子·七臣七主》有言:“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矩不正,不能求方;绳不伸,不能求直,心有准绳,方能行不逾矩。外在的规矩绳墨只有内化于心,变成自己的思想自觉,才能指导人的行为不超出既定的规则范围,成为行动自觉。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都必须树立规矩意识,这是为人处世之基,也是治国理政之道。孔子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既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同时又不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墨子》云:“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规矩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孟子·离娄上》道:“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如果国家治理缺少规矩,在上者没有道德规范,在下者没有规章法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的,那实在是太侥幸了。相较于经济发展、军事发达,一个国家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显然更为重要。
守规矩是立身之本。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深深渗透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韩非子·解老》云,“万物莫不有规矩”。万事万物、做人做事都有其自身的规矩。这种对规矩的普遍认知和强调,使得规矩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提高规矩意识来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孟子》中有不少关于规矩的论述,体现了孟子修身处世的规矩之道。《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依循规矩,学的人也必须依循规矩,人生在世必须按照规矩做人做事。曾被康熙帝誉为“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的清代名臣张英,在其《聪训斋语》中写道:“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意思是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安于本分。为人如此,做官也是如此,唯有守住本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才能让自己心安。这里的本分,就是规矩,是底线。虽身居要职,张英始终恪尽职守,谦和礼让,勤勉清廉。任宰相期间,家人与邻居吴家有宅基地之争,上书京城。张英不依仗权势与民争利,反而修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劝家人主动退让。张英的守本分、讲规矩,感动了吴家,成就了闻名于世的“六尺巷”佳话。六尺巷是张英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道理:无论身居何位,都要守本分、讲规矩,不越底线,不踩红线。
守规矩是兴党之要。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一路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党章、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三大优良作风”,有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需要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纪律和规矩,它们规范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言行,使得全党形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使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为党的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既有独特优势,也面临特殊难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我们党也必须靠严明的规矩和纪律管好队伍、战胜风险挑战。无数事实证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是党革命奋斗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讲纪律守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要求全体党员“不折不扣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建规立纪开始,开启党内纪律制度的查漏补缺和更新迭代之旅,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这一新时代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开始,进而把严的要求体现到每一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完善之中,全方位织密制度“笼子”,形成了以党章为统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为主干,以规定、办法、规则、细则为配套,以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为板块的“1+4”党内法规体系,为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提供了根本遵循。
守规矩是干事之基。纪严则清正,清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规矩意识是共产党员的重要基因,党的纪律规矩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干部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深刻阐明了遵规守纪和干事创业的内在统一关系,遵规守纪是干事创业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干事创业是遵规守纪的最终目标和价值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既要切实增强纪律规矩意识,严格遵规守纪,又要积极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努力干事创业。在深学细悟中知敬畏,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中央八项规定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张“金色名片”,更是我们党完成重大使命任务的助推器。党员干部要常学常新、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准确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核心要义,既要筑牢“为什么学”的思想根基,更要找准“怎么学”的实践路径,在深学细悟中让规定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和终身课题。在对照检查中守底线。“知”的目的在于“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将其“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才能真正发挥党规党纪作用。要时刻对标对表、对照检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遵规守矩中干事业。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干事创业的“鼓槌”。纪律规矩不仅划出“红线”、标出“禁区”,也对履职尽责作出明确规定。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弄明白“不能干什么”的负面清单和底线红线,还要弄明白“能干什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任务,常念“紧箍咒”,用好“护身符”,把自身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大千世界,规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守纪律讲规矩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的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党的各项纪律规矩,既是对党员干部的有力约束,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关爱保护。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将规矩意识牢记在心,转化成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行为习惯,做到心有准绳、行不逾矩,从而永葆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