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故里曲阜,千年文脉不仅蕴藏在庙堂殿宇之间,更跃动于古建产业振兴的时代篇章中。近日,山东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度“山东省技术能手”名单的通知》,曲阜市9名高技能人才荣获“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这座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人才为钥,开启古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大门。
筑巢引凤:搭建平台凝聚专业力量
曲阜着力构建古建人才培养的“强磁场”。依托三孔古建筑群独特资源,2家国家级、1家省级文物科研基地,1家国家级文物建筑人才培训基地,8所名校教学实践基地相继落户曲阜,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共同推动文物建筑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发展、国际交流合作。
作为“工圣”鲁班故里,曲阜市始终以传承工匠精神为核心,连续承办19届“鲁班文化节”,打造集学术研讨、技艺展示、人才交流于一体的行业盛会。每届文化节吸引海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参与,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
这些平台不仅为古建行业提供了交流展示的窗口,更成为集聚人才的“蓄水池”。目前,曲阜已培育古建类专业人才64人,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2人,省级人才16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
淬火成钢:以赛代练锻造能工巧匠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曲阜古建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近年来,曲阜市创新举办古建职业技能大赛,大赛打破年龄、学历限制,只要“身怀绝技”都能“一展所长”,涌现出一批民间能工巧匠。同时,曲阜市不断对接国家级、省级赛事提升人才技能水准,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曲阜市4人获奖,获奖人数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得益于实战淬炼,年轻一代成长迅速。为进一步扎实古建筑技艺传承,确保专家人才有弟子承袭,青年人才有师门传承,2024年以来,曲阜市推出特色产业人才分类评价办法,定向鼓励“传帮带”的传承模式,其中古建筑行业首批评选出2名“古建大师”、3名“古建匠人”、4名“古建传人”进行分层次培养,依托这种本土行业人才推陈出新的分级分类认定,曲阜古建人才队伍逐步呈现出老中青三代有序传承、专业人才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
“传承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很多传统技艺传承的关键因素。”曲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唐爱军说,“这种‘赛场+评价’的培养模式,使古建筑人才既传承了传统工艺精髓,又掌握了现代修复技术,让在曲阜扎根贡献的本土人才都有出路、有面子。”
校地联动:产教融合培育新生力量
借助“青春之城”建设的有利时机,曲阜创新校地合作机制,为古建产业注入“青春活力”。近日,曲阜市与山东建筑大学共建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活态保护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校地双方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储备方面的优势和地方政府在实践经验、行业指导方面的专长,共同培养一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古建保护专业人才。
校企协同,贯通培养。4月份,曲阜市与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推进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实践教学等工作。预计每年接收30余名学生开展测绘、材料实验等实训活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同时,曲阜市与东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深度融入曲阜古建产业链条,围绕传统工艺保护、古建数字化等前沿课题开展研究,形成了“产学研用”的良性闭环,也成为曲阜市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
“以人才链之强健,托举产业链之繁盛。”曲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卫国说,“今年,我们建立了‘五链融合’协同机制,目的就是更好地凝聚起人才、教育、创新和金融的力量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千年古城,因人才而新;传统工艺,因创新而活。曲阜正以人才为笔,以匠心为墨,在古建产业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答卷。